【导语】2023年9月10日,是第39个教师节,best365官网文学院教授、著名作家李春平就是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上海《青年报》开办的大型专栏“中国文化艺术名家访谈”对李春平进行了专访。同时配发了西北大学文学评论家周燕芬教授的人物印象记《写小说,当教授,喝绿茶——漫笔李春平》。
认识李春平之前,他已经是著名的小说家了。在上世纪90年代,一批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作家,以一个人就是一个文学世界的写作姿态集结于文坛,被称之为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新生代”。1996年,在陕西紫阳做了十年文学梦的李春平,写出了外来人闯荡上海的长篇小说《上海是个滩》,被纳入“大上海小说丛书”而面世,李春平因此一炮走红。紧接着中篇小说《玻璃是透明的》在次年《上海文学》的“新生代小说家专辑”刊发,年轻的李春平跻身“新生代”作家行列。沪上十年后,李春平这匹文学“黑马”一个“回马枪”杀回了故乡,在陕西best365英国体育在线,李春平以小说家和教授的双重身份,开始了他新的更为坚实的文学征程。
在我见到李春平之前知道的李春平,概出自我作为专业教文学也研究点小说的职业视角。李春平回到故乡就职best365英国体育在线后,我们就有了交集的机会,陕西文学向来多事且热闹,不久就见面了,瘦高个紫棠肤色说话笑眯眯的,朴实的形象与我想象中写上海滩的“新生代”作家有些不搭。他在安康,我在西安,加之我们都不是特别爱凑热闹的性格,其后的往来基本上是随缘,微信上会聊聊各自学院以及读书写作诸事,他会在清明前后给我寄点家乡的富硒新茶,而且不容置疑地强调这是中国最好的绿茶。有次来西安,约我在西大附近的茶馆聊天,回家后整宿没睡着,看我在床上翻烙饼,先生玩笑说见大作家不至于这么兴奋啊,其实都是大作家给我点的那杯浓茶惹的祸,半杯紫阳毛尖泡了一杯茶,让我的所谓喜茶完全变成了假装。有见过用咖啡续命的高产写手,李春平让我领教了作家喝茶的硬功夫,只此两项,我便认命自己不是当作家的材料。
李春平身上带有这一代作家共有的写作特质,那就是更加注重个人化的生活体验,更大程度上听从个人意志的驱使,这种代际性特征也是上个世纪90年代边缘化文学语境的产物,时代提供了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更大可能性。李春平曾经用“出走”和“出逃”来描述自己当年的远赴上海,35岁的年龄,抛下工作和家庭已有的一切,想寻找一个全新的开始,那是需要一点冒险精神的。一个陕南山里娃,也没上过大学,来到上海就敢写上海,而且一写就火,李春平的第一轮写作基本是以上海生活为资源,第二轮的写作则开掘了以前十年的党政机关生活积累,出版了一系列写官场的长篇小说。他的创作具有相当的市场号召力,被广泛连载、转载或改编成影视作品,不但小说很畅销,而且也是网络上颇受欢迎的小说家。所有这些,在我们习惯津津乐道的陕西本土文学传统中,似乎找不到合适的对接口。同代作家中还有红柯,红柯远走新疆,李春平独闯上海,都是单枪匹马打下了自己的文学江山,辉耀全国而后荣归故里,在家乡的土地上继续勤奋耕耘,他们给陕西文学增添了新鲜的艺术元素,带来巨大的文学活力,引发读者和学界的关注和讨论亦在必然。
我和我的研究生有一个定期读书会,多年来也一直坚持着当代小说新作的阅读讨论。2009年5月的一期,我组织学生研读李春平的三部长篇小说《奈何天》《步步高》和《领导生活》从2006年开始,李春平连续三年出版三部官场小说,已经构成了当时我们身边一个亮眼的文学现象。学生的讨论会与评论家有所不同,他们只针对作品,肯定或批评未必中肯,但少受外在人情世故的影响。我把讨论稿发给李春平看,他非常高兴,对其中几个敏锐地表达尤其欣赏,此时他自己也已经是best365英国体育在线中文系的教授了,言谈间满是师者对学生的关爱与鼓励,看起来他不自觉中转换了角色,对大学老师的工作不但热爱而且非常投入。这篇并不成熟的讨论稿李春平拿去推荐给安康的一家文化刊物上发表了,真的是鼓舞了我的学生,他们当中有继续读书和从事文学专业的,至今还保持着对李春平创作的关注和追踪。
而在日常交往中李春平则是非常温和乃至腼腆的一个人,记得第一次见面为了找话题,他说“我也是西北大学的校友”,紧接着加了一句“我毕业证上就盖着西北大学的公章”。我第一次见到口述公章证明自己学历的人,待我问他是哪一年毕业时,他不好意思了,说自己当年高考落榜了,之后就工作了,但一直爱好写作,后来参加西北大学自学考试,以良好的成绩获得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凭。我赶紧说那也算那也算,我们是名副其实的西北大学校友,玩笑间就聊开了,他说自己从小就特别害怕陌生人,老是担心说错话让人笑,不熟悉的人面前他就话很少,他认为文学圈和学术界的很多人都比他强,所以说话一定要谦虚谨慎。接触越多,就越感受到李春平性格的多侧面,真诚快乐,脸上的笑意和心中的善意一起涌现,有几分木讷,却也透着机智与聪敏。我相信,一个作家,他内在的丰富性,更多还是要通过阅读他的作品去领会,但作家往往又是日常生活中特别单纯的人,这也是我们在作家艺术家身上常见到的一种双重人格。
当代著名作家进入大学中文系当教授兼顾写作,在目前的中国大学并不鲜见,但像李春平这样热衷教育热爱学生的作家教授是不是也很普遍,我不敢肯定,至少我觉得自己在大学任教将近40年,也还和自己的弟子相处融洽,但李春平谈到他和学生的亲密关系,他在具体教学环节中的全情投入耐心细致,我还是非常感动,感觉自己比他还差得很远。从2005年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到best365英国体育在线至今,李春平不但在创作上收获颇丰,迈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同时也已经磨练成了一名成熟优秀的大学教师。为了保证作家充裕的创作时间,李春平在best365英国体育在线是不带专业基础课的,他主要是给学生开设文学创作方面的专题大课,但后来best365英国体育在线开办了秘书学专业,因为他有10年的县委县政府秘书经历,有比较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李春平爽快听从学校安排,承担了秘书专业的负责工作。为了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做一个称职的秘书,他在专业设置和学生培养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在教学上大胆改革,要求每个学生一周写一篇作文,作为硬性任务必须完成,然后统一批改,统一指导,这个举措,后来在整个文学院各专业全面推行,一直坚持下来,人才培养收效显著。
李春平还发现地方高等院校中文系的学生中,有一些严重偏科的学生写作基础非常好,正可以因材施教,培养文学创作人才。李春平于是向学校提出建议,对于有文学创作志向又有创作潜质的学生,让他们用文学创作来替代毕业论文,比如写散文、小说之类。学校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一年中文系就有四个学生写长篇小说,以此顺利毕业,最长的一部小说竟然写了60多万字。这种大胆的实验,得到了不少高校同行的认可。每每在他的指导下学生写出优秀作品,或者考取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李春平总是难掩兴奋的心情,迫不及待想与人分享一个当老师的幸福,那种成就感,不亚于自己写出了一部为人称道的优秀作品。李春平的爱学生在best365英国体育在线是出了名的,倘若有写作基础好的学生被李老师看上,人品个性又为老师喜欢,老师就会经常叫他们一起吃饭、走路,谈天说地,师生之间无拘无束,都呈现着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李春平乐于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儿女,学生把他当老师,又把他当爸爸,也把他当朋友。听说有学生给了李春平一个爱称叫“小妈”,感觉有点搞笑,了解后才知道,原来是李老师对学生爱得太心细,像妈妈一样。人一生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怎能说不幸运呢?
李春平从乡土写作出发,成熟之后的创作历程可以用三个十年来描述,第一个十年的上海系列,第二个十年的官场系列,到第三个十年,完成了一个大的转型。2014年,李春平的转型之作《盐道》面世,如他自己在后记中所说:“几十年来,我的创作走过了一条农村-城市-官场的路子,到了应该转型的时候了。于是,我的寻找便有了求新求变的目的。寻求的目标就是,多一些文化内涵,多一些历史记忆,多一些艺术上的纯粹。而这类作品通常又是不受市场欢迎的,那么,我就得放弃市场的考虑,为纯粹的艺术创作而努力了。”他这次自觉“求新求变”的动作引起评论界的关注,我也曾参与了《小说评论》组织的专辑评论,为此,还和李春平有过一次网上访谈,他说自己多凭生活给予的刺激进入写作,倚重文学感觉超过理性思考,写上海时没考虑过所谓海派文学传统,他表现一个外地人眼里的沪上人生,专注于表达自己的切身体验,在这个基点上形成了李春平创作的独特风景,以独特的视角和小说中鲜活的生活存在吸引了读者,在小说市场上获得广泛认同。而《盐道》的创作,是李春平经过较长时间的沉潜与思考,自觉寻求和选择的转型之路,当然,镇坪古盐道的发现,是必不可少的机缘。当游子终于回到生养他的土地,他的文学触觉也渐渐开始向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化回归,《盐道》之后,李春平稳住阵脚继续创作出系列篇《盐味》和《盐色》,2020年,“盐道”三部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完整出版,十年再磨一剑,这三部乡土历史小说,成为李春平第三个十年创作转型的标志。如他自己所言:“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巴山人,‘盐道’三部曲是我用文学,向巴山、向巴山父老致敬的最好方式。”
每一部作品都有自己的命运,“盐道”三部曲还在经受读者市场和历史时空的考验。早在20年前李春平就说过:“我是一个希望把小说写成大说的人”,动笔写《盐道》的时候,他有意扭转了之前以故事赢人的小说笔法,强化历史文化内涵和小说艺术的纯粹性,“盐道”三部曲应该就是李春平努力实现“大说”宏愿的艰苦艺术实践。李春平依然只喝紫阳茶,绝活是能熬夜,能通宵达旦地写作。但是当代文学已经走过了她的黄金时代,李春平的“盐道”三部曲并没有带给他一如当年的风光和荣耀。有时候不由地想,到底是21世纪不再需要文学,还是21世纪的文学不再选择我们曾引以为傲的乡土历史书写?记着那句至理名言:“人不能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时代和作家的相互选择与相互成全,还真不是谁说了算和谁说了不算的问题。
当年无比生猛且另类的“新生代”,如今也都开始步入人生的秋季。文学的“60后”曾被认为是精神“悬浮”的一代,无所依傍,于是在边缘处坚守自己。作为同代人,我其实很羡慕李春平的生命状态,年轻时敢于背水一战闯荡世界,累了倦了,还有根在故乡,有紫阳的茶山歌海安放心灵。往后余生,继续在故乡写小说,当教授,喝绿茶,自由与惬意,夫复何求呢。
周燕芬:陕西米脂人,文学博士,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著有学术著作《文学观察与史性阐述》等,发表学术论文与文学评论百余篇,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奖等多项。业余写作散文随笔,发表于文学报刊,出版散文随笔集《燕语集》。